活動與健康新知

從膝蓋談肌力測試與韌帶的關係

台語的"袂積力"的講法真的非常傳神!

這些韌帶上的壓力受器對於壓力非常敏感。因此氣壓改變時其實也會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風一來,痛就來,俗稱"風濕"

有人發現,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患者,訓練股四頭肌的時候特別難練。因此稱這個東西叫做前十字反射。主要跟韌帶上的受器與大腦的連結有關。

為了證明"前十字反射"真的存在,Konishi教授通過注射麻藥在韌帶上,確實可以看到肌電圖上股四頭肌的發力會增加。

甚至股四頭肌節抗的腿後肌群也會受到前十字韌帶的抑制。

這個關聯除了前十字韌帶以外,也可以在其他韌帶找到。通稱為"韌帶-肌肉反射"

因此,在韌帶受傷後,會因為這個反射,導致某些肌肉難以發力。身體就用另一條肌肉幫忙,這造成了錯誤的代償模式。

很多課程都會強調要解開代償模式,抑制掉過度代償的肌肉,並且訓練已經受到抑制的肌肉。這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而,若是韌帶的傷還沒好,因為"韌帶-肌肉反射" 持續抑制受影響的肌肉,就會造成代償模式很難消除。還好目前增生治療對於韌帶的處理非常迅速又有效。透過打針去修復韌帶,可以更快的解開代償模式。並且配合運動訓練,打針的效果也會提高。是一個魚幫水,水幫魚的概念。

那麼問題來了,我要怎麼知道我無法發力的肌肉跟韌帶是否有關? 這邊就要借用應用肌動學(Applied Kinesiology)的想法,透過按壓或是特殊的手法(例如磁鐵),暫時阻斷"韌帶-肌肉反射", 此時立刻做肌力測試,假設原本沒力的肌肉力量就改變了,那就表示這條韌帶與這條肌肉發力有關。

找到連結後,就可以利用這層關係,去強化該治療的韌帶,受到抑制的肌肉也會比較容易訓練回來,再配合運動訓練,打破錯誤的代償。

因此,把應用肌動學結合增生治療的流程就會變得比較花時間。首先要先做肌力測試,找到無法發力的肌肉,並且透過治療性定位(TL,theraputic localization),找出跟這條肌肉有關的韌帶或肌鍵。假設患者有疼痛的問題,可以透過"2 point to the pain"的手法,去確認這條肌肉無力是否與該患者的疼痛有關。

找到連結後,就是做增生注射,並且在注射後立即進行肌肉測試。通常有打到位置,肌肉力量會立刻回來。這是因為注射液裡面的微量麻藥,把韌帶上的反射暫時抑制的緣故。而患者的肌力等麻藥退了以後會再變回來,一直到療程讓韌帶修補完畢代償模式改變後才會真正回到正常。

**王偉全醫師的Injectional kinesiology提到最後的測試肌力應該改成Empower(賦權), 讓患者不能發力的肌肉在注射後,盡量用力8秒,讓大腦去感受其實這條肌肉已經有辦法發力。

剛剛有提到,"韌帶-肌肉反射"會抑制肌肉發力,但事實上應用肌動學、自然醫學、還有王偉全醫師的Injectional kinesiology(注射肌動學)都有提到,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抑制肌肉。我們通稱為上游因子,或是上尉因子。

為了有效率的測試那些因子是再影響肌肉,王偉全醫師整合了許多不同學派的說法,並且擷取可以讓醫師用打針的方式快速解決某些上游因素對肌肉的影響,最終發展出Injectional kinesiology(注射肌動學)。 確實有些因素不容易用打針解決,但至少可以注射治療的部分,他都有細講。今年第一次前導課承辦在台中的以馬內利診所,有超過百名醫師與治療師報名。

每種治療都有他擅長與不擅長的地方,對於每個地方取最容易恢復的治療。可以讓每種治療達到1+1>2的效果。 有很堅持要純運動治療把身體練回來的,當然有辦法,只是要持之以恆和時間,並且避免掉所有誤區。

要把浴缸的水裝滿,首先要塞塞子還是開大水龍頭? 答案當然兩個一起做最好啦! 堅持只塞塞子,或是堅持只開水龍頭,不做另一種治療,看起來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總之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回到正常的人生! 增生-徒手-運動 互相幫忙,結合了肌力測試的增生治療,絕對是增生醫師的一個很大的利器。

治不好的內側膝蓋持續疼痛? 淺談半月板滑膜緣撕裂傷

半月板是膝蓋裡面介於大腿與小腿之間的軟骨。因為半月板的存在,提供了上下骨頭不要直接衝擊,吸收了從地面來的力量,就像膝蓋裡面的氣墊一樣。

為了讓半月板可以穩穩地在膝蓋中間,仰賴非常多的韌帶提供穩定性。除了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其實半月板間韌帶,前後半月板股骨韌帶、半月板脛骨韌帶……等等也都提供了部分的穩定性。甚至有些肌肉也牽扯其中。例如在膝蓋彎曲的時候,膕肌(Popliteus)就有負責把外側半月板往後拉的工作。

有一個不是很常見的狀況,就是半月板和關節囊膜中間出現撕裂傷,甚至有關節液積在裡面。這種狀況稱為半月板滑膜緣撕裂傷(Meniscal Ramp lesion)。

ref: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963625/?fbclid=IwAR14fRiK5ZQkmEMSsA5QABPp91eaj4evQ5xBrZxLNJEVntDTFsKCidWcmos

什麼樣的人會比較容易有這個問題呢? 答案是前十字韌帶受傷的人。前十字韌帶受傷常常會合併內側副韌帶、內側半月板受傷,這個已經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又簡稱為不快樂三角綜合徵(Unhappy triad)。而在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患者,也有9-17%的機會合併後外側角的半月板囊膜撕裂傷。這個地方用傳統的內視鏡(前外側或前內側放入),是比較難看到的位置,又稱為盲區(Blind spot)。而在核磁共振(MRI)上的顯像常常又不夠, 因此超音波對於此處的診斷相對重要。

比較嚴重的也牽涉到部分半月板撕裂。可以看到後側撕裂的大小比前側大。

若此處裂隙不大,可以考慮自體血小板增生注射(PRP)。但若裂隙比較大,應考慮羊膜粉(Amniofix)合併PRP注射,注射液比較黏稠,可以留在打針處比較久的時間,或是直接考慮手術治療。

慢性腳踝不穩

今天來談談慢性腳踝不穩定對於下肢動力鍊的影響。這個問題對於球員特別重要。

常在運動的人,對於自己身體掌控力比較好。因此運動員常常問出這個問題。

還好去年有一篇系統性研究,大致上能夠解釋這個現象。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直接找全文來看。這邊把重點節錄與稍微整理一下。

在矢狀面的穩定性來說,有慢性足踝不穩的患者,容易減少足部背屈與膝屈的角度。並且常見的代償是髖屈角度增加。但若髖屈角度無法增加,也容易造成前十字韌帶問題。

從冠狀面來看,則是因為減少髖外轉角度與增加膝外翻的機會導致前十字韌帶問題。

而前十字韌帶問題,又會因為脛骨前移導致股四頭肌、髕骨韌帶與腿後肌群的問題。這些都是膝蓋很重要的肌肉。

因此確實在腳踝扭傷之後,應該要好好固定復健,並且維持好的腳踝背屈角度。避免產生下肢動力鍊一路往上的問題。假設復健無法完全恢復腳踝的穩定性,透過增生治療運動訓練,逐漸把該穩定的組織與該有彈性的組織恢復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整合式治療策略

常常會遇到患者強調自己已經試過很多方法,該做的治療都有做,但效果不是很好的問題。 也常常遇到患者抱怨每個醫師、治療師講的東西都不一樣,不知道相信誰。 但其實人體非常複雜,可能用一種評估方式只能評估到事情的一個面相,當然看到的東西就不同。

徒手治療、運動治療、增生治療各有擅場,也常常看到不同學派的爭鬥。但其實這些治療彼此都互相有影響,例如透過徒手治療把骨盆、脊椎的位置調整到比較好的位置,運動訓練時肌肉會比較容易發力。透過增生治療把韌帶強化,徒手治療調整好的骨盆與脊椎比較不容易跑掉。透過運動治療讓肌肉發力,增生治療後的肌鍵與韌帶會長得更好。

2005年Carlsson的小白鼠實驗確立了即使打了PRP,運動還是非常重要的。他將阿基里斯腱受傷的小白鼠打PRP,一組需要跑步去吃東西,一組不用跑步就能吃到東西。

結果有活動的小白鼠,阿基里斯腱的力量,粗細與承受壓力的程度都優於沒有活動的小白鼠。因此,純粹利用增生治療或是PRP治療卻忽略了運動治療,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

傳統做徒手治療後,定期找治療師確認是否又跑回去,等待韌帶自然恢復彈性與力量。對於比較容易跑掉的患者,可能這樣比較不夠,這時可以考慮第二條路。 透過徒手治療將脊骨正位,並且在已經在正位的前提下接受增生治療去強化韌帶,深化徒手治療的效果。並且在兩周的增生期中,透過運動訓練啟動核心。如果是施打PRP的患者,中間的增生與訓練期可以拉長到一個月。

根據不同骨盆的錯位,會影響到的韌帶也不盡相同。 翔暘復健專科診所的醫師與治療師都同樣師承前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長 張光銀老師的指導,並且有多位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骨病學的評估與技術。因此在醫師與治療師的互相溝通上,不會有太多的障礙,也因此在良性合作下,可以針對每個不同的個案做增生治療的客製化。

United, we stand. 結合不同專業的專長,將每個人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才有辦法面對更多更難的挑戰。

2020.02.22 Brad Fullerton筋膜增生治療講座

2020.02.22 (六) 雖然是世界貓貓日,但劉炳塘醫師、李維軒醫師、陳孟泰醫師仍一同前往台中參加Brad Fullerton大師的筋膜增生講座。作為一個增生治療醫師,大多數治療的是關節、肌鍵、韌帶,即使最近的筋膜概念很流行,也去上了不同流派的筋膜課程,但大多數的筋膜課程都是以手法為主,很少討論到如何運用到增生注射上。之前的作法是先治療局部的關節、肌鍵與韌帶,再看看是否有同一個筋膜鏈上的問題,然後處理該處的關節、肌鍵與韌帶。而Brad Fullerton則是本來就在做增生治療的醫師,所以這次他的筋膜課程特別與眾不同。 他明確指出如何評估筋膜並且找出要注射的位置,透過超音波來確認,並且用超音波引導注射到筋膜破損導致動力鍊失效的位置。

同樣的,與肌動學相同的是,筋膜注射後因為增加該處的Pretension,也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立刻測試是否有回到完整的動力鍊。前測、後測對於增生治療的醫師非常重要,也因此注射時間往往也需較久。

20191123增生治療後運動講座

2019年11月23日,很高興邀請超越復健診所的凃俐雯醫師來講增生治療後的運動訓練。上次在疼痛醫學會舉辦的2019Prolo@TPE的場子聽到凃醫師25分鐘的演講,覺得滿適合診所與教練的整合,於是邀請凃醫師來做更完整的演講。原本預計是一小時演講+一小時實做,沒想到光內容就講到所有聽眾流連忘返。中間更是插花了超音波導引肌肉訓練的部分。很高興能夠在這次的演講幫上忙。

凃醫師這次演講分幾個區塊,第一個是闡明打了PRP之後,一定要配合訓練或是負重,才有機會讓組織去生長。而且打PRP跟訊練的強化效果不一樣,一起做是更好的選項。第二個區塊把運動傷害分成肌腱、關節、肌肉去闡明,打完增生治療後要做的訓練其實都不一樣,甚至在修復的不同階段要訓練的東西也是不同的。例如關節的傷害在打完PRP的發炎期,其實更重要的是作穩定肌群(Stabilizer)的訓練,而不是動作肌群(Mover)的訓練。

穩定肌群相對來說是非常難訓練的肌群,動作很小,不容易察覺。凃醫師也有說可以嘗試用超音波看看是否真的有動到目標肌肉。而不是用Mover去做。這個概念在密西根大學的運動課程內其實也提到,但是聽到凃醫師說台灣也有在上Kinetic chain的東西感覺非常親切。

最後凃醫師有直接送學員她出版的書籍,並且現場直接簽書。整場爆動! 排隊都排到馬路上囉! 真心感謝運動界的志玲姐姐今天的演講! 人美心也美! 這次學員也有許多大師級的人物到場,真心覺得要跟這些大師交朋友,才有機會督促自己更加進步!

20191116周全性評估治療講座暨光銀式徒手治療工作坊

2019年11月16-17日,翔暘復健專科診所及武士健身中心第二次進行周全性評估治療講座與光銀式徒手治療Levle I工作坊。經過上一次成功的舉辦,這次參與的醫師人數明顯增加,同時也有物理治療師、教練,甚至是護理師的參與。

骨病學雖是古老的學問,但臨床實際應用上卻非常快速而實用。這次講座把骨病學跟現在比較夯的解剖列車結合,並且解釋了怎樣的失能會導致不同的代償模式出現。甚至也有結合應用肌動學、注射治療與運動治療的內容。

傳統的骨病學難學難精,在工作坊有限的時間內很難抓到重點。甚至回去沒有特別複習就會遺忘。劉醫師因為參與過不同的工作坊,特地設計了師生比1:4的小班教學,並且讓實做的時間占了大多數,不要讓理論蓋過實做。畢竟不懂的東西回去可以再研究,但是技法的東西沒有當場學會就是沒學會。剛好光銀老師的手法,簡化了傳統骨病學難懂的部分,改用簡單的手法評估,並且帶入SOP的教法,非常適合新手。

這次也有許多原本就會的醫師、治療師蒞臨指導,讓小診所蓬蓽生輝。也在彼此互相討論的情況下,交換了更多臨床上的心得。這次是第二次舉辦講座,仍然堅持要在手法課程中,塞入教練的訓練課程。畢竟純粹把骨盆正位,腰椎錯位解開,若沒有好的動作模式還是非常容易回到不好的骨盆。這次的講座包含了增生、徒手、運動的內容,並且在工作方同時有徒手與運動的實做,希望帶給學員滿滿的收獲,並且更容易應用在臨床工作上幫助更多病人。

20191109 NMUSIT

感謝台大醫院與台大醫院北謢分院邀請,劉炳塘醫師再次擔任NMUSIT(台灣神經骨骼超音波)工作坊小組講師。此次來參加的醫師有台灣、印尼、加拿大、維也納,同時也有不同的專科: 影像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家醫科、疼痛科、風濕科、急診科。堪稱是跨國跨專科的工作坊。

十分感謝走在前面帶領我們一直進步的師長與同儕,台灣在這一塊因為醫療可進性,發展的迅速又全面。同時講師群也有非常多的研究報告與論文案例,堪稱十分過癮。

2019.10.19 台灣疼痛醫學會國際疼痛講座與工作坊

非常感謝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常務理事與諸位理事前輩的邀請,劉醫師在10/19-22前往花蓮慈濟參加台灣疼痛醫學會(TPS)辦的國際疼痛講座擔任講師與小組助教。此次演講主題為肩膀與手肘的超音波檢查與注射,小組則是帶著大家體會上下肢動態超音波檢查的作法與臨床應用。

此次也有藉由這個機會,把翔暘復健專科診所的設立初衷(徒手、增生、運動)跟其他醫師說明,並且也順利稍微介紹肌動學(Kinesiology)在骨骼肌肉系統上的重要性。非常感謝李醫師和陳醫師這段期間對診所的支持!

接下來10/22 – 10/27,高雄院區員工旅遊,高雄院區停診+復健暫停。台南院區停診,復健正常。 員工旅遊期間高雄院區將進行整修,即將以新的面貌迎接大家。提供的服務也會再更多。目前診所常常滿號,也在努力研討對策,造成大家的不便,深感抱歉。但即使已經限號,三位醫師常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請大家多多體諒櫃檯的難為之處。感謝再感謝!

被遺忘的頻率共振療法(FSM)

10/11 – 10/15 劉醫師與李醫師前往台中以馬內利診所進修由Carolyn McMakin主持的頻率共振療法(FSM)。雖然診所之前已有引進,但從大力推廣此療法的Carolyn McMakin口中聽到才知道原來其中的原理這麼深。目前也有由台灣增生醫學會副會長王偉全翻譯的中文書可以略為了解其中奧妙。

「頻率共振療法」的圖片搜尋結果

主要的原理是透過兩組不同頻率的"微電流",透過跟身體共振達到治療的目的。主要紀錄方式就是"頻率A/頻率B"。頻率B特別容易理解,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頻率,當你的頻率跟特定組織一樣的時候,就可以和他達到共振。例如肌肉有肌肉的頻率,神經有神經的頻率,韌帶也有韌帶的頻率。

頻率A則有點玄乎。畢竟這東西叫做"被遺忘的"共振療法。當時主流西方醫學崛起,做另類醫療與輔助醫療的醫師和著作,相繼被廢除執照與銷毀。當時的頻率治療機器也就被鎖起來,等被找到的時候,除了找到機器,也找到一張紙,上面就記載了各種數字和"功用",而這些神秘的數字,後面的功用卻十分神奇,有消除發炎的頻率,有刺激組織分泌的頻率…….

而最神奇的是,把頻率A跟頻率B組合,可以針對某個組織達到想要治療的效果。例如組合"發炎"跟"韌帶"的頻率,可以消除韌帶發炎;而組合"分泌"跟"腺體"的頻率,可以達到刺激腺體分泌的效果。他們半信半疑地做了一些研究,有些可以在實驗室找到證據,但原理到底是什麼,目前還很難理解。例如開著"消炎"的頻率,過一個小時去抽血,確實血中的發炎物質(PLA2,IL-1,Substance P)都有下降,而腦內啡卻會上升。開著"腺體"與"分泌"的頻率,唾液中測到的激素確實有上升,甚至有增加到30倍之多。

在課程中,由Carolyn展示的治療效果,當你的診斷正確的時候,治療到最重要的問題,確實會有幫助。雖然效果不是像打針一樣,立竿見影或是像魔法般的奇蹟消失,但的確可以在幫助恢復的位置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頻率共振療法(FSM)其實可以結合不同的徒手技法,搭配一起做可以讓徒手治療更加有效。

小編不會特別去強調這個頻率共振療法的效果,畢竟在原理上還沒辦法完全說服小編,但作為輔助與支持是不錯的。尤其是上課的時候有專門做徒手的治療師一起上,他們也一致認為,有FSM的輔助下,不只更容易達到他們想要的徒手治療效果,也讓這個效果持續更久。

10/19-20還有進階的頻率治療講座,這次由陳孟泰醫師和李維軒醫師一起去進修。劉炳塘醫師則受疼痛醫學會邀請前往花蓮慈濟演講,此次只能忍痛割捨。但相信再進階的治療講座一定也會有更多有趣的治療想法,期待兩位醫師帶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