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語的"袂積力"的講法真的非常傳神!


這些韌帶上的壓力受器對於壓力非常敏感。因此氣壓改變時其實也會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風一來,痛就來,俗稱"風濕"

有人發現,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患者,訓練股四頭肌的時候特別難練。因此稱這個東西叫做前十字反射。主要跟韌帶上的受器與大腦的連結有關。

為了證明"前十字反射"真的存在,Konishi教授通過注射麻藥在韌帶上,確實可以看到肌電圖上股四頭肌的發力會增加。

甚至股四頭肌節抗的腿後肌群也會受到前十字韌帶的抑制。

這個關聯除了前十字韌帶以外,也可以在其他韌帶找到。通稱為"韌帶-肌肉反射"

因此,在韌帶受傷後,會因為這個反射,導致某些肌肉難以發力。身體就用另一條肌肉幫忙,這造成了錯誤的代償模式。

很多課程都會強調要解開代償模式,抑制掉過度代償的肌肉,並且訓練已經受到抑制的肌肉。這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而,若是韌帶的傷還沒好,因為"韌帶-肌肉反射" 持續抑制受影響的肌肉,就會造成代償模式很難消除。還好目前增生治療對於韌帶的處理非常迅速又有效。透過打針去修復韌帶,可以更快的解開代償模式。並且配合運動訓練,打針的效果也會提高。是一個魚幫水,水幫魚的概念。

那麼問題來了,我要怎麼知道我無法發力的肌肉跟韌帶是否有關? 這邊就要借用應用肌動學(Applied Kinesiology)的想法,透過按壓或是特殊的手法(例如磁鐵),暫時阻斷"韌帶-肌肉反射", 此時立刻做肌力測試,假設原本沒力的肌肉力量就改變了,那就表示這條韌帶與這條肌肉發力有關。

找到連結後,就可以利用這層關係,去強化該治療的韌帶,受到抑制的肌肉也會比較容易訓練回來,再配合運動訓練,打破錯誤的代償。

因此,把應用肌動學結合增生治療的流程就會變得比較花時間。首先要先做肌力測試,找到無法發力的肌肉,並且透過治療性定位(TL,theraputic localization),找出跟這條肌肉有關的韌帶或肌鍵。假設患者有疼痛的問題,可以透過"2 point to the pain"的手法,去確認這條肌肉無力是否與該患者的疼痛有關。
找到連結後,就是做增生注射,並且在注射後立即進行肌肉測試。通常有打到位置,肌肉力量會立刻回來。這是因為注射液裡面的微量麻藥,把韌帶上的反射暫時抑制的緣故。而患者的肌力等麻藥退了以後會再變回來,一直到療程讓韌帶修補完畢與代償模式改變後才會真正回到正常。
**王偉全醫師的Injectional kinesiology提到最後的測試肌力應該改成Empower(賦權), 讓患者不能發力的肌肉在注射後,盡量用力8秒,讓大腦去感受其實這條肌肉已經有辦法發力。

剛剛有提到,"韌帶-肌肉反射"會抑制肌肉發力,但事實上應用肌動學、自然醫學、還有王偉全醫師的Injectional kinesiology(注射肌動學)都有提到,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抑制肌肉。我們通稱為上游因子,或是上尉因子。

為了有效率的測試那些因子是再影響肌肉,王偉全醫師整合了許多不同學派的說法,並且擷取可以讓醫師用打針的方式快速解決某些上游因素對肌肉的影響,最終發展出Injectional kinesiology(注射肌動學)。 確實有些因素不容易用打針解決,但至少可以注射治療的部分,他都有細講。今年第一次前導課承辦在台中的以馬內利診所,有超過百名醫師與治療師報名。


每種治療都有他擅長與不擅長的地方,對於每個地方取最容易恢復的治療。可以讓每種治療達到1+1>2的效果。 有很堅持要純運動治療把身體練回來的,當然有辦法,只是要持之以恆和時間,並且避免掉所有誤區。
要把浴缸的水裝滿,首先要塞塞子還是開大水龍頭? 答案當然兩個一起做最好啦! 堅持只塞塞子,或是堅持只開水龍頭,不做另一種治療,看起來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總之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回到正常的人生! 增生-徒手-運動 互相幫忙,結合了肌力測試的增生治療,絕對是增生醫師的一個很大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