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頻率共振療法(FSM)

10/11 – 10/15 劉醫師與李醫師前往台中以馬內利診所進修由Carolyn McMakin主持的頻率共振療法(FSM)。雖然診所之前已有引進,但從大力推廣此療法的Carolyn McMakin口中聽到才知道原來其中的原理這麼深。目前也有由台灣增生醫學會副會長王偉全翻譯的中文書可以略為了解其中奧妙。

「頻率共振療法」的圖片搜尋結果

主要的原理是透過兩組不同頻率的"微電流",透過跟身體共振達到治療的目的。主要紀錄方式就是"頻率A/頻率B"。頻率B特別容易理解,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頻率,當你的頻率跟特定組織一樣的時候,就可以和他達到共振。例如肌肉有肌肉的頻率,神經有神經的頻率,韌帶也有韌帶的頻率。

頻率A則有點玄乎。畢竟這東西叫做"被遺忘的"共振療法。當時主流西方醫學崛起,做另類醫療與輔助醫療的醫師和著作,相繼被廢除執照與銷毀。當時的頻率治療機器也就被鎖起來,等被找到的時候,除了找到機器,也找到一張紙,上面就記載了各種數字和"功用",而這些神秘的數字,後面的功用卻十分神奇,有消除發炎的頻率,有刺激組織分泌的頻率…….

而最神奇的是,把頻率A跟頻率B組合,可以針對某個組織達到想要治療的效果。例如組合"發炎"跟"韌帶"的頻率,可以消除韌帶發炎;而組合"分泌"跟"腺體"的頻率,可以達到刺激腺體分泌的效果。他們半信半疑地做了一些研究,有些可以在實驗室找到證據,但原理到底是什麼,目前還很難理解。例如開著"消炎"的頻率,過一個小時去抽血,確實血中的發炎物質(PLA2,IL-1,Substance P)都有下降,而腦內啡卻會上升。開著"腺體"與"分泌"的頻率,唾液中測到的激素確實有上升,甚至有增加到30倍之多。

在課程中,由Carolyn展示的治療效果,當你的診斷正確的時候,治療到最重要的問題,確實會有幫助。雖然效果不是像打針一樣,立竿見影或是像魔法般的奇蹟消失,但的確可以在幫助恢復的位置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頻率共振療法(FSM)其實可以結合不同的徒手技法,搭配一起做可以讓徒手治療更加有效。

小編不會特別去強調這個頻率共振療法的效果,畢竟在原理上還沒辦法完全說服小編,但作為輔助與支持是不錯的。尤其是上課的時候有專門做徒手的治療師一起上,他們也一致認為,有FSM的輔助下,不只更容易達到他們想要的徒手治療效果,也讓這個效果持續更久。

10/19-20還有進階的頻率治療講座,這次由陳孟泰醫師和李維軒醫師一起去進修。劉炳塘醫師則受疼痛醫學會邀請前往花蓮慈濟演講,此次只能忍痛割捨。但相信再進階的治療講座一定也會有更多有趣的治療想法,期待兩位醫師帶回更多。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