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複習很常見的肩滑液囊炎。 可以看到最右下角有提到胸椎、肋骨和肩胛的問題。在滑液囊炎處理到一定程度之後,剩下一點疼痛和肩膀抬不起來,有些人跟這邊的問題有關。
一名退伍軍人,長期有胸椎的問題,這次因為肩痛就診,處理完滑液囊的問題後,疼痛改善很多,但肩膀的活動度沒辦法舉到最高,卡在外轉150度左右。 評估肩胛肱骨節律,發現肩胛骨上轉太差,使用手帶肩胛上轉,活動度立刻增加。

上轉的肌肉中,最常見失能的是左圖的下斜方和前鋸肌。而這兩條肌肉失能,常常會合併上斜方過度代償,導致習慣聳肩的動作。有些動作學派認為要改善肌肉弱化的問題,要找到另一條代償的肌肉,弱化代償肌肉後再去強化失能的肌肉。 不過也有一些手法是去找弱化的肌肉失能的問題,透過刺激讓這條肌肉的功能恢復。大多數前鋸肌會去找提肩舺肌/胸小肌的藕合。

前鋸肌從肩胛骨連接到第一到第九根肋骨,是一條很大的肌肉。上下纖維的產生的力矩也有些許不同。最常見前鋸肌無力的問題就是大家耳孰能詳的"翼狀肩胛"、"圓肩"等等問題,同時也會容易造成肩夾擠。
在前鋸肌連接肋骨的地方,使用超音波導引乾針治療,在第6/7/8肋骨肌鍵附著的位置扎幾針,再次測試。 個案的前鋸肌力量被喚醒,肩膀上抬也輕鬆多了。 之後請個案找治療師和教練,進行放鬆與強化的運動(NKT, 神經動能療法),訓練大腦真正該用力的位置用力,才不會一直陷入錯誤代償。
從結構,到功能,到重建整體的運動模式,需要各個專業的配合。 非常感謝有信得過的治療師夥伴和教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