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ㄈㄟˊ,二聲肥),有一些解釋。 韓非子: “腓大於股,難以趣走。" 跟現今指稱的小腿肚意義非常接近。 但腓這個字在古代也被指稱是一種行罰,班固在白虎通.五刑中有提到"腓者,脫其臏也。"也就是這刑罰是把膝蓋骨拿掉或是斬斷髕骨韌帶。 詩經小雅又有不同用法,"百卉具腓"的"腓"表示枯萎;"君子所依,小人所腓"的"腓"表示避開的意思。 總體而言,好像沒看到比較正面的意義XDD。
腓腸神經(Sural nerve), 念起來像肥腸,但小編沒吃過到底有沒有這麼好吃,也許我們應該Tag 肥腸姬來說明一下。它是從我們坐骨神經的總腓神經分出來支配小腿後外側和腳腳外側的感覺。
在足部的位置,它穿過走在腓短肌、腓長肌與阿基里斯鍵的中間。並隨著腓短肌往前走到第五根腳趾的外側。腓長肌、腓短肌在這邊的交錯與糾葛,在足部不穩的患者常常會引發外側的足部疼痛,偶而會因此影響到腓腸神經的外側枝。
不過這個患者是因為創傷在成的神經過度敏感,懷疑是疤痕組織影響外側腳部的麻痛。我們採用神經解套技術,把神經和周遭的組織游離,恢復神經本身的功能。
先把下層的組織與神經剝開,再引導針到上層的位置,慢慢的剝開神經周圍組織,減少神經纏套的現象。
神經解套的技術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了,但仍有許多民眾並不了解這個技術。在壓迫性或是沾黏性的神經病變,神經解套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式。但是,透過整體的評估去找出為什麼這條神經會壓迫或沾黏,也許是更重要的問題。